主題: “一汽長安重組”:變數中猶存可能
2008-05-22 14:38:52          
功能: [發(fā)表文章] [回復] [快速回復] [進入實時在線交流平臺 #1
 
 
頭銜:金融島管理員
昵稱:天天好日子
發(fā)帖數:1828
回帖數:6725
可用積分數:568470
注冊日期:2008-05-05
最后登陸:2017-05-12
主題:“一汽長安重組”:變數中猶存可能






   一切都預示著“一長重組”的不確定性,尹家緒的斷然否決更是表明了長安的立場,但如果雙方能夠放下暫時性的利益得失,“一長重組”可能開創(chuàng)中國汽車產業(yè)強強整合的先例。

  
   尹家緒的適時表態(tài),應該是這場牽動中國汽車產業(yè)最敏感神經的可能性重組中第一次出現的高層聲音。 在重組浪潮下,一汽集團與福特之間的任何動向都會讓業(yè)界變得更加敏感。對于外資力量來說,是否參與進兩大國有汽車企業(yè)之間的重組博弈,并不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如果中央直屬企業(yè)與國資委下轄企業(yè)能夠進行重組,無疑開創(chuàng)了中國汽車產業(yè)強強整合的先例。

  
   “一汽擬組長安”的聲音尚未塵埃落定,坊間又傳出“一汽欲聯手福特共同制衡長安”的最新消息,這場關乎中國第一大汽車集團的重組之勢,因為外資力量的介入,再次變得撲朔迷離。

  
   長安再次否決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在記者向長安福特馬自達董事長尹家緒求證之時,他斷然否定了一汽參股長安福特馬自達或收購長安福特馬自達生產線的相關說法。尹家緒表示,媒體關于福特汽車與一汽集團溝通意向的報道,長安之前并未獲得任何相關信息,僅從合資企業(yè)層面來講,作為福特汽車的合作伙伴,如此重大之事,“長安怎么可能不知道?”否則就是違背了合資企業(yè)利益最大化原則。

  
   早在本刊首次披露一汽集團欲整合長安的意圖時,長安方面的核心人物就已經進行否認:“我們絕對不可能與一汽集團整合,這只是他們自己的想法。”而當事態(tài)再次出現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時,尹家緒的適時表態(tài),應該是這場牽動中國汽車產業(yè)最敏感神經的可能性重組中第一次出現的高層聲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也暗示了一汽重組長安難度之大。

  
   據接近長安集團的人士透露,自一汽欲重組長安的消息傳出以后,一度在長安內部造成了緊張氣氛,因為他們所不理解的是,對于目前正處于健康發(fā)展、各種表現都優(yōu)的長安而言,怎么可能會與一汽集團進行重組?

  
   更為重要的是,有著軍工背景的長安汽車身份特別,通過近30年的發(fā)展,在軍工企業(yè)中可謂一枝獨秀,經歷了軍轉民、以軍帶民的簡單軍民結合的歷史階段后,長安集團已經進入了軍民結合產品開發(fā)的互動階段,而多數包括哈飛、昌河、江南、長豐等一批同為軍工前身的汽車企業(yè),還在為未來的發(fā)展之路苦苦探索。

  
   黨的十七大報告已經明確提出,國防科技工業(yè)要走出軍民融合的發(fā)展道路,“軍轉民”依然作為中國軍工行業(yè)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導向。這也意味著,作為“軍民結合”的典型代表,長安集團為同是軍工前身的其他企業(yè)做出了表率意義,未來還將承擔太多的任務和職責。更何況,身為中國第四大汽車集團的長安汽車,近年的表現可圈可點,更能讓人看到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希望。

  
   “迂回路線”之惑

  
   不可否認,若真能順利整合長安,一汽集團將從中受益甚多,包括產能規(guī)模、自主力量、生產布局、外資關系……都將得到最好的補充和協調,尤其是在上汽集團、東風汽車先行于整合之路,北汽集團、廣汽集團也欲通過重組壯大自身實力的背景下,一汽集團“岌岌可?!钡摹袄洗蟆钡匚簧锌杀W?。

  
   但這條設想美好的整合道路上,顯然因為長安的態(tài)度而阻力重重。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一汽集團欲與長安整合的意向,實際早在竺延風離任一汽集團總經理職位時就已有構想,而國家相關部委甚至也對此表示出一定的重視。

  
   事態(tài)進展至此,也正如相關媒體所評價的那樣:“既然不能通過正面溝通重組再登中國汽車業(yè)老大高位,那么一汽集團先與長安的合資公司搭上線再圖后計也是好的?!?br />
  
   且不論此次一汽集團是否希望借助第三方力量“迂回”重組長安,但必須看到,因為雙方的合資伙伴——馬自達汽車與福特汽車存在股權關系,即福特汽車擁有馬自達汽車33.3%的股份,為馬自達汽車的最大股東,一汽集團與福特汽車的接觸不可避免。

  
   復雜的四方糾葛,早在之前就帶來了諸多麻煩,馬自達3上市未“滿月”就因為生產權和銷售權的分離被迫停產,如今圍繞著“馬自達”而產生的矛盾,在一汽集團與長安汽車之間依然未能得到最終解決,雙方也必須考慮一汽馬自達和長安福特馬自達由來已久的渠道紛爭問題,只是在重組浪潮下,一汽集團與福特之間的任何動向都會讓業(yè)界變得更加敏感。

  
   即使真如相關媒體報道的那樣,一汽集團的確有意向參股長安福特馬自達或者收購長安福特馬自達生產線,對一汽集團“心有所想”的福特也在其中發(fā)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所謂“一汽欲聯手福特制衡長安”的效果究竟有多大?

  
   從現狀來看,一汽集團參股長安福特馬自達難度甚高,畢竟,長安汽車所擁有的70%股份使其在合資企業(yè)中擁有最大話語權。相比而言,由于馬自達汽車與福特汽車擁有共同的生產平臺,比如新馬自達6就是基于福特的EUCD平臺,從生產線入手進行相關探討,應該對理順馬自達在華關系有一定幫助。但這又是一個牽涉到一汽、長安、福特、馬自達四方利益的難題,尤其對于長安汽車而言,長安福特馬自達是其最大的利潤來源,出讓生產制造權萬萬不能,如果不考慮政府可能干涉的因素,只要長安方面不松口,這條道路就難以行通。

  
   外方態(tài)度

  
   被卷入這一中國汽車產業(yè)最大重組話題中的福特汽車,面對同為國有大型汽車企業(yè)的一汽集團與長安汽車,究竟該做何表態(tài)?

  
   據上述內部人士透露,福特近日與長安方面進行了深入接觸,并對媒體關于“一汽與福特聯手”的報道對長安做出當面澄清,福特并無意在股份和生產線等方面與一汽開展合作。正如在以前的采訪中,福特汽車公司全球集團副總裁,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執(zhí)行董事長程美瑋就曾明確對記者表示過:“福特在華的合作伙伴不是一汽,而是長安。”

  
   在中國特殊的大環(huán)境中,不可否認,政府資源是促進外資廠商更好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早在這之前,福特就對一汽集團心儀已久,因為一汽集團背后的政府力量的確能對其產生吸引力。但同時需要看到,北美市場銷量的持續(xù)下滑已經導致了福特汽車增長緩慢,也正是通過與長安的合資,中國市場的良好業(yè)績才有效彌補了北美市場所遭遇的損失。

  
   如此,正在中國市場步入穩(wěn)定收益期的福特汽車,應該不愿意經歷較大的波動。于其而言,即使真有意向與一汽集團構建新合作關系以迅速壯大中國業(yè)務,但如果一汽集團與長安汽車尚未形成一致共識,利弊權衡,福特汽車應該會采取保守謹慎的明智之舉,等待形勢明朗再做進一步打算,畢竟它與長安的合資項目正在日益發(fā)揮更大效益,更能為福特中國發(fā)展乃至全球戰(zhàn)略產生最直接的正面影響。而擁有包括大眾、豐田等多個合資伙伴的一汽集團,因為精力相對分散,不能很快在新合作上為福特提供完全的支持。

  
   作為馬自達的最大股東,為保證自己中國業(yè)務的平穩(wěn)推行,福特汽車的態(tài)度勢必會對馬自達產生重要影響,國產馬自達3費勁周折終進重慶工廠,不可否認就有福特汽車的“游說”因素在內。而徘徊在一汽集團和長安汽車之間的馬自達,雖一度被業(yè)界評價有“曖昧”之嫌,也為維系和一汽集團的關系而將兩廂馬自達3的進口銷售權放在了一汽馬自達,但處于福特汽車的整體戰(zhàn)略布局之下,馬自達的聲音還是相對微弱。

  
   對于外資力量來說,是否參與進兩大國有汽車企業(yè)之間的重組博弈,并不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雖然不排除它們會為了未來的發(fā)展而去做一些試探性的嘗試,但至少,在一汽集團與長安汽車還處于“僵持”局面之時,這還不是一個做出選擇的最好時機。

  
   強強整合尚有可能

  
   綜上所述,似乎一汽整合長安并不具備現實性,但這樣的分析僅是從單個企業(yè)層面出發(fā),也是相關媒體對此事進行報道的共同視野。如果站在國家鼓勵汽車產業(yè)兼并重組,并以此誕生“能參與世界汽車行業(yè)競爭并與國外企業(yè)相抗衡汽車集團”的角度,這場牽動中國汽車產業(yè)發(fā)展命脈的重大整合,并非沒有一定的可能性。

  
   中國汽車產業(yè)的整合步伐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幾乎所有被整合的企業(yè)都被打上了“失敗者”的烙印,強弱并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了兼并重組被默認的規(guī)則。因此,不難理解質疑“一長重組”聲音的出現:“在自主領域表現平平的一汽集團,拿什么理由去整合正在疾步向前、自主勢猛的長安汽車?”

  
   兼并重組已經是汽車產業(yè)的必然趨勢,但強弱并購模式應該不會成為產業(yè)整合的惟一表現。面對全球化的國際競爭,中國企業(yè)需要直面跨國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的巨大優(yōu)勢。必須看到這樣的事實,在偌大而又具發(fā)展?jié)摿Φ闹袊囀袌觯⒎侵袊杂衅放圃诎l(fā)揮完全的作用,真正的主體是占據絕大市場份額的合資企業(yè),而在其背后,影射出的是擁有核心技術的外資企業(yè)對中國汽車市場的把持,它們正呈現出全方位進攻的態(tài)勢。

  
   全球化背景讓中國缺少核心技術的產業(yè)面臨緊迫挑戰(zhàn),企業(yè)面對的不再只是國內同行的競爭,更要面對來自國際上的強大競爭,因此需要快速擴大自身規(guī)模,提高市場占有率和企業(yè)競爭力,在這種背景下,企業(yè)采取以強吃弱的模式沒有辦法在短期內盡快做大做強,只有強強并購,才能更好地集合優(yōu)勢資源。

  
   據商務部產業(yè)損害調查局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聯合發(fā)布的研究報告,從國際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現狀來看,年產銷100萬輛以下的汽車公司已經不能單獨存在,200萬輛規(guī)模的也面臨重組局面。國家相關部門也在近幾年一直表態(tài)支持國內汽車企業(yè)進行資產重組。

  
   這也意味著,圍繞在大型國有集團之間的整合將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中國汽車工業(yè)很可能因為新一輪的兼并重組浪潮步入到寡頭壟斷時代,未來真正主導中國汽車市場的或許將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大型汽車集團。

  
   相比于國外企業(yè),這樣的方式在中國特有環(huán)境下推行存在著太多的困難。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傳統觀念影響——“誰也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弱者,被同屬或者接近一個實力層次的同行所整合”之外,還涉及到地方GDP和稅收等經濟因素的影響,這已經是超出企業(yè)范圍而上升到各地政府的溝通層面之上。

  
   所以,目前國內的幾大傳統汽車集團仍停留在合資框架以及強弱并購模式之中,而“一長重組”也因打破了這樣的慣例而成為業(yè)界關注的焦點。盡管雙方目前都尚未有具體動向,也不排除一汽集團提出整合的初衷是希望吸納長安汽車的優(yōu)勢資源以壯大自己的規(guī)模和實力,但需要肯定的是,如果雙方能夠放下暫時性的利益得失,一汽集團不去考慮“中國汽車老大”的身份,長安汽車著眼于未來超大規(guī)模的集團化方向,二者更多從優(yōu)勢互補、資源積聚、外資關系協調、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等高度去溝通協商,這場關系中央直屬企業(yè)與國資委下轄企業(yè)的兼并重組,將可能開創(chuàng)中國汽車產業(yè)強強整合的先例。

  
   在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的條件下,注定這將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尋找一種既能很好平衡雙方利益又能實現整合效益更大化的方式至關重要。屆時,究竟是由一汽集團重組長安汽車,還是由長安汽車重組一汽集團,這樣的爭論已經沒有意義,因為,真正的嬴家不會因為“成王敗寇”的情結束縛而放棄企業(yè)獲得長足發(fā)展的機會。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摘編。《中國商報·汽車導報》)

   (責任編輯:靳明)


【免責聲明】上海大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僅合法經營金融島網絡平臺,從未開展任何咨詢、委托理財業(yè)務。任何人的文章、言論僅代表其本人觀點,與金融島無關。金融島對任何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確或暗示的保證。股市有風險,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相應責任。
2008-05-22 16:47:10          
功能: [發(fā)表文章] [回復] [快速回復] [進入實時在線交流平臺 #2
 
 
頭銜:金融島管理員
昵稱:supstocker
發(fā)帖數:62
回帖數:13
可用積分數:114694
注冊日期:2008-03-11
最后登陸:2013-03-28
長安會重組與一汽認為可能性不是一點沒有,從南方汽車的角度看,更應該同南部的汽車企業(yè)進行整合。一汽倒是應整合北京、遼寧的車企才合適吧。純屬瞎猜,但是真同一汽重組,我倒是很高興。
 

結構注釋

 
 提示:可按 Ctrl + 回車鍵(ENTER) 快速提交
當前 1/1 頁: 1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