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中國銀行業(yè):外資出逃?
2008-04-22 15:44:42          
功能: [發(fā)表文章] [回復] [快速回復] [進入實時在線交流平臺 #1
 
 
頭銜:高級金融分析師
昵稱:明天漲停
發(fā)帖數(shù):20129
回帖數(shù):1193
可用積分數(shù):98351
注冊日期:2008-03-23
最后登陸:2010-12-27
主題:中國銀行業(yè):外資出逃?

 年前花旗失去的和美國銀行(BoA)得到的,現(xiàn)在似乎都要一并還給市場。事實果真如此嗎?

  2005年中,美國銀行取代花旗成為建行的第一個國際戰(zhàn)略投資者,以25億美元從國有大股東手中買到了9.1%的股權,又在IPO時購入價值5億美元新股,并可在2010年之前將股比進一步提高到19.9%。

  4月21日,英國《金融時報》獨家報道了美國銀行打算出售所持有的建行股份的消息。次日,美國銀行便宣布因受資產(chǎn)減記和信貸成本上升,今年1季度贏利同比驟跌了近80%。

  情勢看來嚴重,一場外資撤出中資金融機構──特別是海外上市的國有銀行──的大規(guī)模出逃似乎正在拉開序幕。瑞信資深銀行分析師SherryLin對FT中文網(wǎng)表示,目前希望賣掉手中所持有的中資銀行策略性投資的外資戰(zhàn)投,大都出于次貸引發(fā)的資金壓力。

  根據(jù)瑞信所作的統(tǒng)計,外資戰(zhàn)略投資者所持有的建行、中行和交行的H股將在2008年達到“解禁”高峰。以建行為例,今年8月底的其“解禁”H股達到224億股,相當于流通股的9.6%——美國銀行持有其中的7.5%,淡馬錫持有余下的2.1%。交行和中行即將“解禁”的H股比例則更為龐大,分別達到18.6%(91億股)和13.91%(353億股),可流通時間分別在今年的8月下旬和12月底。

  美國銀行并不是第一個“出逃者”。去年11月,淡馬錫便分別沽出了10.82億中行H股和2.80億建行H股,估計獲利在30億港元以上。此外,去年底摩根士丹利也傳出擬出手自己在中金的股份的消息。

  是否因為熬不住次貸難關,國際金融巨頭們行將舍棄中國銀行業(yè)呢?

  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淡馬錫賣掉的上述中資銀行股均不是當年的策略性股份,而是在銀行IPO后從市場買入的部分。而美國銀行對自己的建行資產(chǎn)的處置其實也包含兩部分:一方面以市價(或接近市價)出售自己名下的戰(zhàn)略股份,另一方面,則按先前約定,以建行IPO價格繼續(xù)增持股份。SherryLin認為美國銀行的策略是目前情勢權衡之下的最好選擇,既能獲得亟需資金又能繼續(xù)分享中國銀行業(yè)很好的成長前景。

  為美國銀行簡單算一筆帳可以更好地了解這樣的“進退”策略有多么精明。建行的H股發(fā)行價為每股2.35港元,而截至本文發(fā)稿前,4月21日建行H股收盤價為每股6.35港元——是發(fā)行價的2.7倍。但美國銀行的買入價并不是發(fā)行價。根據(jù)中國《財經(jīng)》雜志報道,美國銀行獲得的建行股價定價“相當于1.15至1.2倍P/B值”,而建行實際發(fā)行價的市凈率約為1.96倍。換句話說,美國銀行按市價每賣出一股建行H股,再以IPO價買回一股,持股比例沒有變化,但理論上每股可獲利4港元以上!

  事實上,外資戰(zhàn)投們在入股中資銀行時獲得的“最惠”條件,是它們絕不會輕易放棄這些投資的根本原因。除了美國銀行以外,匯豐在交行時也獲得了類似的入股及增持條件。由此可見,“出逃”之說對于這些得天獨厚的外資戰(zhàn)投其實很難成立。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面對外資戰(zhàn)投的“套利”策略,中資銀行是否應該止于無所作為?正如今天的美國銀行正忙于出售自己包括建行戰(zhàn)略股份和大宗經(jīng)紀業(yè)務,斷臂求存一樣;中資銀行和當日需要借力外資戰(zhàn)投以確保海外IPO成行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雙方的實力對比正在發(fā)生難得的變化,這正是重啟談判,改變昔日“過于優(yōu)惠”條件的良機。


【免責聲明】上海大牛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僅合法經(jīng)營金融島網(wǎng)絡平臺,從未開展任何咨詢、委托理財業(yè)務。任何人的文章、言論僅代表其本人觀點,與金融島無關。金融島對任何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確或暗示的保證。股市有風險,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相應責任。
 

結構注釋

 
 提示:可按 Ctrl + 回車鍵(ENTER) 快速提交
當前 1/1 頁: 1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后一頁]